创联集团 ▎商业主题化:存量时代,未来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发表时间:2009-01-18 15:07 回顾中国商业地产近十年"爆炸式"的快速发展,存量化、雷同化成为了时代标签。千店一面带来的后果是,消费者的审美疲乏,甚至抗拒。数据显示,消费者在购物中心停留时间持续下滑,到2018年仅剩不到70分钟。 从1.0商品时代,到2.0流量时代,再到如今3.0价值时代,新兴的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商业体对人们"功能性+情感化+精神化"需求的全方位满足。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,中国消费者正从目的性购买产品向体验转变,服务型消费对私人消费增量的贡献比例2022年将提升至51%。报告还指出,体验式消费已成为一种潮流。 体验感,这个喊了很多年的词,其在消费者的考察标准里所占的权重愈来愈大。可以说,现在的商业体不仅要对消费者"投其所好",更要在精神层面与消费者实现"同频共振"。 电商的崛起降低了商业体的商品属性,商业归根到底要回到服务的本质上。为消费者创造一种第三空间的生活方式,或者说一个社交场,是现在的商业体应该着力的方向。 在这个基础上,商业主题化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。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客群,打造主题化商业空间场景,利用IP,搭建起通往消费者心的桥梁,通过营造"第三空间"丰富和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,从而赢得消费者,赢得市场。 上海K11:现代都市博物馆 与艺术"联姻",可以说是商业体屡见不鲜的玩法。在众多商业空间引入艺术的案例中,上海K11备受瞩目,堪称现代都市博物馆。作为内地首家K11,上海K11不管在商业圈还是艺术圈都颇具地位。商场地下三层专设博物馆、持续性的画展活动,上海K11艺术主题突出,3000平方米chi K11艺术空间定期举行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艺术展览、工作坊、艺术家沙龙和教育讲座等,真正做到了艺术与商业的结合。通过购物与艺术的叠加,上海K11克服了消费者对商业体的审美疲劳。 (上海K11实景图) 仅3.8万平米的商业体量,却融合了自然、人文与艺术的元素,打造艺术商业的新模式,上海K11造就了一座现代都市博物馆。每隔一两个月更换主题场景,保持较高的新鲜度,利用不定期艺术展吸引年轻群体。在上海K11,时间消费比商品消费更吸引人心,艺术化的各种展丰富了消费者的"第三空间",更提升了消费者的品味。 成都太古里:开放式复古街区 相比较其他商业体的追求潮流,成都太古里更尊重返璞归真的自然。保存七座古建筑,留存属于成都人的记忆,由历史文化遗迹+商业综合体构成的太古里成了成都的一种符号,一张成都的名片。以现代诠释传统的理念建筑仿古风格的街巷、广场,以古典穿插现代的手法营造出一片开放的自由空间。拥有1600年历史的大慈寺与国际化现代商业的精妙结合,形成了太古里这个开放式复古街区的购物中心。 |